望聞問切是誰提出來的

望聞問切是由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提出,在其編著的古代醫學著作《難經》中有所記載:“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脈而知之謂之巧。”《難經ⷨ떧—…ⷥ…�一難》關於望、聞、問、切的描述曰:經言,望而知之謂之神,聞而知之謂之聖,問而知之謂之工,切脈而知之謂之巧。

何謂也?然:望而知之者,望見其五色,以知其病。

聞而知之者,聞其五音,以別其病。問而知之者,問其所欲五味,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。切脈而知之者,診其寸口,視其虛實,以知其病,病在何髒腑也。 經言,以外知之曰聖,以內知之曰神,此之謂也。

望診、聞診、問診、切診(四診法)具體內容望診用肉眼觀察病人外部的神、色、形、態,以及各種排泄物來推斷疾病的方法。聞診通過醫生的聽覺和嗅覺,收集病人說話的聲音和呼吸咳嗽散發出來的氣味等材料,作為判斷病證的參考。問診通過跟病人或知情人,了解病人的主觀症狀、疾病發生及演變過程、治療經曆等情況,作為診斷依據的方法。

切診根據病人體表動脈搏動顯現的部位、頻率、強度、節律和脈波形態等因素組成的綜合征象,來了解病人所患病證的內在變化。望聞問切的發明者—扁鵲扁鵲姓秦,名越人,是渤海郡鄭州(現河北省任丘縣)人,戰國時期有名的民間醫生,人們都稱他為神醫。 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,最早的奠基人就是扁鵲。

據傳,扁鵲年輕時是一家小客店老板。一天傍晚,一位老人到店中借宿,一住半月,臨走時不給房錢,扁鵲無怨言,還送老者錢作盤纏。十多年後,這位名叫長桑君的老人又來了,叫扁鵲打水幫他洗腳上瘡疥,扁鵲爽快地答應了。

事後,長桑君對扁鵲說:"我是醫生,想把醫術傳給世人。你心地善良,我準備把醫術傳給你。有了它,你給人治病手到病除。"服用長桑君寶藥後,扁鵲竟能隔牆觀人,看一看病人氣色,聽一聽病人聲音,就能診病治病。

百姓就把他比作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神醫"扁鵲"。司馬遷的《史記》中記載,有一次扁鵲行醫來到陝西的虢國,聽說虢太子突然死亡,人們都在為太子辦理喪事。扁鵲詢問了病由,並對太子進行詳細的診查,看他的臉色,摸他的脈搏,觀察到他還有微弱的呼吸,兩股內還有體溫,斷定太子並沒有真死。扁鵲拿出了針,給太子針刺百會、合穀、人中等穴位,太子竟然慢慢地蘇醒了。

以後又用湯藥給他調養了一段時間,終於使太子恢複了健康。虢君對此感激不盡,他讚揚扁鵲有起死回生的本領,扁鵲高明的醫術便流傳開來。其實扁鵲並不是能使死人複活的神醫,而是他善於運用切脈、望色、聽聲、問病情四診來診查病人,因此司馬遷高度讚揚扁鵲說:"至今天下言脈者,由扁鵲也。"他到處行醫,足跡遍及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山西、陝西等地,他所到之處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變醫。

在邯鄲,聽說那裏很重視婦女,他就做下醫(婦科醫生)。到鹹陽,聽說那裏的的人很愛孩子,便當小兒醫生。


王文林
上一篇:甄澤權簡介資料(個人簡曆圖片)
下一篇:中海油服召開“假如行業嚴冬來臨”推進會